学生作品:刍议数字传播时代的虚假新闻图片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12-03浏览次数:518

16级新闻学1班  吴超凡 

 数字传播时代,“有图未必有真相”,新闻图片造假层出不穷。这新闻媒体的传播力和公信力都造成了不良影响。本文从新闻图片的定义、新闻图片的造假原因及手段、假新闻图片的辨识手段以及假新闻图片的危害及防范几方面进行思考,以对虚假新闻图片有更为全面、理性的认知,并在防范方面具备必要的常识。

 一、新闻图片的定义

 对于新闻图片,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

 广义:新闻媒体上出现的全部图片,除文字外,其他所有诉诸视觉的内容都是图片。包括刊头,题图、题花、尾花、表格、地图、照片等。

 狭义:仅仅指与新闻保持着直接与密切联系关系的图片。从目前看,包括三大类:新闻照片、新闻漫画、新闻图表。

 二、新闻图片的造假原因

 造假原因多方多面,主要包括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受众和记者自身的原因。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业界氛围有极大的影响。当今社会,媒体日益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影响无处不在。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一家独霸的局面开始改变。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媒介之间的竞争加剧。为了有效吸引受众眼球,一些新闻摄影记者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放在怎样制作“爆炸性”新闻上。而一些新闻媒体为了现实利益,开始忽略新闻的真实性特征,“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 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有了事实,才有新闻

 受众原因:受众是新闻信息的接收者。从传播学角度看,受众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们并非新闻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受众会依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性地接他们感兴趣的信息。因此,受众的文化素养、动机和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传播媒介的传播品味和方向。当一些读者的文化水平和素养较低,为了迎合受众,一味追求视觉冲击力和新闻事件所带来的刺激,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便会给有所图谋的人造假的理由,毕竟假新闻的接收者是受众,而他们是在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假照片作为更为直接的传播形式,则更是为受众接受。受众阅读心理是假照片产生的重要原因。

 记者自身原因。假新闻的泛滥和新闻道德教育的缺失不无关联。当前,新闻图片摄影队伍的素质水平可谓参差不齐。与专业知识过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新闻图片摄影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质明显不高,当前国内的一些新闻院系只注重摄影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新闻专业人员最起码应该具有的新闻伦理道德问题。

 监管不力。对制假者监督和处罚不力。我国对于假照片的监督仅限于读者和同行,局限在小范围内,发表前审稿不慎,没有弄清真相,出现报道失误。而且报道后经质疑认定为造假后的惩罚力度不大,报道媒体只是采取发表声明、道歉、更正、收回等补求措施,对造假者取消奖项、谴责了事,没有震慑作用,起不到惩前毖后的作用。

 技术发展:新媒体时代下技术的发展降低了新闻图片造假的难度摄影起初是需要在暗房里冲洗照片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图像的处理方式逐渐由传统的暗访冲洗变成了电脑数码冲洗,而后软件合成技术也随之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进入新媒体时代后,原本只有专业人士才可以进行的照片裁剪、修改等操作,现在普通人士也可以简单的在自己的电脑上完成,甚至人们使用的手机、平板电脑等都具备了图片处理功能。新媒体时代,图片的数字化处理为摄影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摄影师可以将摄影同绘画完美地融合,甚至有些影像作品根本不是拍摄得来的

 三、造假手段

 造假手段主要包括三类:摆拍、PS、扭曲事实。

 1.摆拍

 首先要区分摆拍也是分方面的,有艺术摆拍和新闻摆拍。

 摆拍是艺术创作的手段,它能够提供更符合摄影师意图的情景、画面。新闻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摄影与人像摄影、广告摄影等其他摄影的区别,就在于它记录的是不可伪造的事实,因此摆拍是绝对不能引入新闻摄影领域的。新闻记录的是事实,不能是摆拍和导演出来的事实,必须是实际发生的,而不是人为设计的。

 摆拍是为了达到某种图像传播效果而人为地制造一些假象,从表面上看图像的信息元素是真实可信的,但在图像的背后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操纵着这些元素的发生和发展,它反映出来的现象与新闻事实不符甚至完全相反。这是流毒更大、更隐蔽,也更普遍的造假方式。

     

                  

      图1 新闻摆拍                   图2  艺术摆拍

 

《时代广场胜利日之吻》(如下图3)拍摄于1945815日(美国时间14日),作者是美国《生活》杂志摄影师阿尔弗雷德·艾森施泰特。当天,日本宣布投降的消息传到纽约,时代广场上一名美国水兵情不自禁抱住身边一名素不相识的女护士,热烈亲吻。艾森施泰特拍摄下这一精彩画面。后经查证,这张照片是艾森施泰特找的两个人摆拍的图片。

 

 

3 《时代广场胜利之吻》

 

 美国在攻打硫磺岛时,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而成功登陆时拍下的美军插国旗图片照片(如下图4经拍摄,马上流传到全美国,极大的激励了士兵的士气。此照片获得1946年的普利策奖,为罗森塔尔赢得了一生的荣耀。

 

4 《国旗插在硫磺岛上》

 对于这张照片是否为摆拍存在一定的争议,因为并不是罗森塔尔主动授意的摆拍。美国军官由于觉得第一面国旗不够大,而让士兵换一面更大的国旗,罗森塔尔在第二次插旗发现并捕捉到。

 另外就是周老虎事件。

 

图五华南虎

20071012日,陕西林业厅公布猎人周正龙用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拍摄的华南虎照片(如上图5)。随后,照片真实性受到来自部分网友、华南虎专家和中科院专家等方面质疑,并引发全国性关注的事件。后经证实,此照片为摆拍,系用华南虎年画。

2.PS手段

2006年,《大庆晚报》刘为强拍摄的《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如下图6)获得“影响2006——CCTV年度十大新闻图片”铜奖:一列在青藏铁路上试运行的火车驶过野生动物通道五北大桥的同时,一批迁徙的藏羚羊正从桥下经过。随后就有《刘为强获奖藏羚羊照片疑似造假》的帖子出现在了某中文摄影网上。

 

6 《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

 

一名网友还以“惊天大骗局,藏羚羊穿越青藏铁路与火车出现在一个画面上强暴了所有人的眼睛!”为题,指出该图片经过PS处理:图片中有一道十分明显的拼接痕迹;有两张在同样地方、不同时间拍摄的照片上的石头竟然是相同的;羚羊明显在迁徙,有火车经过不可能不被惊动;查看可记录数字照片的属性信息和拍摄数据的EXIF信息,显示获奖照片的拍摄时间有假。最终刘为强承认照片确是合成的。

首届华赛获奖图片《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如下图7)因被质疑存在造假痕迹在网络被炒得纷纷扬扬,图片作者张亮对此说法嗤之以鼻。

事发不久曾任首届华赛评委的蒋铎突然现身网络,称“作为首届华赛评委之一一,我没有看出来‘广场鸽’照片上有两只完全一样的鸽子,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就此事郑重道歉。

7 《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

 

 3.扭曲手段

德国媒体在报道2008年中国西藏发生的暴乱时,用过一张题为“中国警察在北京监视喇嘛”的照片(如下图8),然而警察的服装竟是10年前的式样。20083月底不少西方媒体刊登一张中国武警战士扮成喇嘛煽动骚乱的照片,成为达赖集团诬称我军人“假扮僧侣”的所谓“依据”。然而这张照片是2005年部队借用僧侣的服装与地方进行文艺演出时拍摄的。2005年之后武警服装都佩有臂章,而照片上的武警却没有。另外,照片上的武警穿的是夏装,而在3月西藏的天气依然严寒。



 图8 《中国警察在西藏监视喇嘛》

 

四、新闻图片如何辨别真假

1.通过图像细节,识别处理过的数字图像

Photoshop这类图像处理软件的运用可以使照片修改易如反掌,诸如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等手段已经是雕虫小技。数字化操作的深度介入直接破坏了影像反映客观世界的权威性,使传统的影像伦理和道德显得苍白无力。图像编辑并不能看到摄影记者拍摄的全过程,只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通过对图像的细节反复比较以及查看数字图像的附加信息(属性),判断该照片是否被PS处理过。

2.通过照片信息识别假照片

元数据是嵌入到数码照片中的、极难修改的信息。根据元数据可以判断照片的拍摄日期、修改日期,查出修改使用的软件、拍摄相机的型号和序列号、拍摄曝光技术数据等,使用GPS定位的相机甚至可以查出该照片的拍摄度和纬度。目前查验照片是否修改过、是否真实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检查照片的元数据。这些元数据包括相机设置、拍摄信息(如EXIF信息)以及其它用于RAW转换过程中的解码标记。

在拍摄数字图像时,数码照相机会自动记录拍摄信息并随照片一起存储起来。从网页上复制、下载的照片则不包含拍摄信息,网站提供下载的原始照片除外。数字图像经过PS处理以后会在附加信息中留下印记,告诉我们照片使用了什么版本的软件、在何时做了处理和加工。

五、假新闻图片的危害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假照片的传播,严重威胁着新闻的真实性,给新闻媒体、受众、被摄对象和社会都带来不良影响。

大量虚假照片的曝光,对媒体自身公信力的破坏力越来越强,新闻工作人员的形象也遭到污损。对受众来说,在这个深深依赖媒体的信息时代,对信息的接收都来自于大众传媒,一旦虚假照片被曝光,人们对媒体的固有依赖就会被破坏,媒体的公信力就会受到影响。

虚假照片的传播对受众有着消极影响。受众是虚假照片的接受者,而虚假照片会歪曲受众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和认识。甚至有些虚假照片传播会影响到受众的正常生活,传递负能量。

虚假照片的传播会影响到被摄对象的生活。现在的网络十分发达,信息传播十分迅速。虚假照片的传播会误导受众,给被摄对象的生活带来很大困扰,社会舆论会给被摄者极大地压力。

虚假照片对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它会干扰正常的社会信息秩序,新闻传播秩序,导致公众的知情权受到侵犯。虚假照片还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有可能引发各类矛盾。

六、假新闻图片的防范措施

1.提高新闻工作者水平

在一定意义上讲,新闻工作者是媒介信息的传播者,他们选择了信息,并传递给受众。因此,要杜绝虚假照片,首先要从传播者做起。新闻传播者需拥有自律精神,拒绝摆拍,拒绝拼接,拒绝弄虚作假,拒绝一切利益诱惑。

2.从记者以及受众方面

新媒体语境下,作为最后“把关人”的图片编辑对图片 真实性的把关十分重要。媒体上的新闻图片都是通过图片编 辑后才得以发布的,图片编辑对新闻图片的真假辨别能力直接决定了新闻图片整体上是不是达到了新闻真实性的要求。为了保证刊发出的新闻图片的真实性,新媒体环境中图片编辑从业者的业务素质必须进一步的提升,其对新闻图片的鉴别、把控、编辑的能力必须满足新媒体发展对其提出的要求。图片处理技术在不断地发展进步,新闻图片编辑从业者必须提高自身图片处理技术的水平以达到促进自身图片鉴别能力的提升。新闻图片编辑从业者也必须积极依靠科技手段鉴别新闻图片,从而达到减少乃至杜绝造假新闻图片的最终刊发

提高受众的新闻认知水平。努力提高受众教育水平,多角度新闻使受众对新闻有全新认识,真正的了解新闻的价值,自觉杜绝虚假新闻和虚假照片。新媒体环境下,大众不再是简单的接受信息的对象。大众可以主动对虚假新闻图片进行监管和反馈,增加大众的参与度能够帮助解决日趋多样化的造假问题。

3.制度建立

建立健全监督和惩处机制。如成立权威的监管机构,由各界专家组成;制定严厉的处罚条例,针对造假现状,对处罚条例进行立法执行公开、公平、公正的调查和处罚程序,使造假者无处可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