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新闻传播伦理研究前沿整理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19-12-23浏览次数:493

2019年新闻传播伦理研究前沿整理

 

 

整理者:2017级新闻学专业  徐梦媛

 

 

1.规范建构与学科建设:新中国新闻伦理研究70年(1949-2019)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9,26(11),5-18+126

林爱珺张博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要:

随着社会变迁及媒介技术的迭代发展,新闻的政治生态和媒介生态也在不断变化。新闻伦理研究的跨学科特征更加显著,研究对象、理论框架、学科范畴等基本学科建制问题日益受到重视。论文围绕新中国新闻生产与传播实践中的失范问题、价值冲突、道德选择、伦理困境等核心议题,研究70年来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与新闻伦理关系在不同政治环境、媒体生态下的变迁脉络,并从行为规范、关系调整、价值取舍、伦理建构四个方面探索新时代、新业态下新闻伦理研究的可能路径,以期促进新闻伦理的规范建构与新闻伦理学学科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新闻伦理; 职业道德; 新闻专业; 伦理规范; 学科体系建构

 

2.感受公正:媒介形态对公众司法公正判断的影响分析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9,26(06),76-92+128

徐剑刘丛谢添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

    要:

研究通过实验探索了同一案件的不同媒介形态 (庭审视频及裁判文书) 对公众司法程序公正感知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让公众感受程序正义上, 裁判文书与庭审视频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同时接触两种媒介形态的被试比接触单一类型媒介形态的被试在程序正义方面有更高的评价。通过进一步分析程序正义标准的六个维度 (包括陈述权、一致性、中立性、伦理性、判决质量和可校正性) , 发现两种媒介形态作用机制不同:庭审视频主要通过陈述权与一致性发挥作用, 而裁判文书更有利于人们感知程序正义的中立性及伦理性。

关键词:庭审直播; 媒介形态; 司法公正; 程序正义; 传播心理学

 

3.摇摆于理想主义与功利主义之间——基于美国、中国内地和香港三地公共关系专业大学生的调查研究

新闻大学 2019,(09),83-100+120-121

李莹林功成陈霓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澳门大学传播学院

    要: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对美国、中国内地和香港的公共关系专业大学生的公关伦理取向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中国内地学生声称自己遵从理想主义的伦理取向,但在面临模拟的伦理决策情境时却体现出功利主义特征;美国学生声称自己依赖功利主义,但在模拟情境中却呈现出理想主义倾向;中国香港学生则在各方面都符合功利主义取向。本研究分析讨论了三种制度及文化环境下的大学生职业伦理取向的差异及其原因。

关键词:公共关系; 公关伦理; 理想主义; 功利主义

 

4.从混同到明示——自媒体内容与广告界限的伦理素描及探析

当代传播 2019,(01),104-108

庞云黠李志军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

    要:

当今时代, 自媒体的重要性不断增强, 已经成为受众获取内容的核心来源之一, 但是其内容因为缺乏约束及自律, 存在着诸多问题, 比较突出的就是软文营销。本文试图对自媒体创作者的理念进行素描, 主要采用深度访谈法, 了解公众号内容创作者在实践中究竟如何处理广告与内容之间的关系, 如何看待广告内容的真实性及该承担的媒介责任。本文借鉴了国外关于原生广告的伦理要求, 提出我国自媒体应该借鉴其披露规则, 明确内容与广告的边界, 并且逐步构建起被学界业界以及受众都能够认可的伦理界限, 促进自媒体内容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伦理; 内容与广告; 软文; 自媒体; 原生广告

 

5.整体全球化与中国传媒的全球传播

当代传播 2019,(01),46-52

沈珺邵培仁

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

    要:

面对全球化迷思,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等全球治理方案始终被扣以“中国威胁论”的帽子。随着英美主导的世界秩序的瓦解, 全球传播格局亦面临洗牌重组。本文提出要以整体全球化的范式建构, 突破全球化的帝国中心主义范式, 并以整体主义的方法论修补全球化理论的局限性。通过对全球化内在机理的三重哲学逻辑解析, 指出中国传媒应以整体全球化作为全球传播的行动指南, 以“要素与因素、局部与整体、内在结构与外在联系的有机结合”的整体互动论逻辑建立整体性意识, 以伦理学和生态学的哲学启示呼吁维护全球传播的伦理秩序, 构建全球传播的绿色生态环境。

关键词:

整体全球化; 中国传媒; 全球传播; 整体互动论; 中式全球化

 

6.局内的外人:新闻传播领域算法工程师的伦理责任考察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9,41(09),1-5+12

严三九袁帆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要:

新闻传播领域的智能转向促使诸如算法工程师等新主体参与到新闻生产、分发之中。他们作为算法价值的决定者和伦理责任承担者,在过往研究中处于被忽视状态。本研究将研究对象划定为资讯分发平台后端开发工程师,共回收206份有效调查问卷。通过算法伦理问题了解程度、伦理问题威胁性评估以及算法伦理问题改善倾向三大方面进行考察,发现大部分算法工程师对算法在新闻传播领域引发的伦理问题了解甚少,仅了解一些热门事件,对伦理问题的威胁性评估偏低且改善倾向整体趋于保守。另外不同任职年限的调查对象之间有较大差异,同企业共同成长的算法工程师有更积极意愿去推动算法伦理问题的改善。

关键词:百度; 字节跳动; 算法工程师; 伦理责任

 

7.转化、调适与伦理:互联网资本介入传媒产业的行为分析——基于AST理论的视角

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9,41(07),128-132

杨先顺李德团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暨南大学媒体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要:

互联网资本直接或间接介入传媒产业, 实现了数据资产向资本的转化, 通过组织属性、数据技术与行动者的技术社会结构模式, 以技术调适传媒产业, 在数据规则与资源获取过程中, 输出为新的社会结构, 使互联网资本成为“业内”资本, 在输入、调适、输出三个方面产生了伦理的连结。为此, 需要确立数据技术输入的道德价值, 加强互联网资本调适的道德调节, 规范数据隐私输出的隐私语境。

关键词:互联网资本; AST理论; 传媒产业; 数据技术; 数据隐私

 

8.中国谍战剧价值体系的伦理基础与情感逻辑取向

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9,41(07),90-93

贾磊磊

    要:

一部电视剧价值体系建构不同于一部电视剧价值观的表达。价值观的表达通常都是由正面主人公的心灵世界来体现的, 而价值体系通常是由正反两个以上的不同价值指认对象共同完成, 特别是由正价值的体现者与负价值的体现对象一起来实现。其中正面人物情感关系是支撑一部电影以及电视剧总体价值体系的基石, 但并不是一部作品价值体系的全部。这个基石是否牢固对一部电视剧的价值体系的建构而言至关重要。如果这座基石在伦理层面上发生偏差或是摇摆, 无疑会造成作品整个价值体系的倾斜甚至塌陷。

关键词:谍战剧; 价值体系; 情感伦理

 

9.虚拟世界主义:理论缘起与现实进路

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9,41(06),24-28

李鲤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要:

虚拟世界主义作为全球社交网络中的社会正义理念, 沿袭了世界主义开放的解释框架, 并在新的技术结构和传播结构中加以拓展, 为阐释后国家政治想象、身份认同以及伦理建构等问题提供了新的阐释路径。透过技术逻辑、认同语境和伦理尺度三个层面的解构与反思, 虚拟世界主义的现实进路需要平衡网络空间中理性与行动、共同体与个体、全球与地方之间的观念冲突和实践张力, 从而使其从宏观抽象的理论架构转化为可被解构的行动路径, 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研究注入新的学术想象力。

关键词:虚拟世界主义; 网络社群; 身份认同; 伦理建构

 

10.技术的界碑:人工智能对新闻真实的伦理挑战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9,41(09),76-81

刘海明付莎莎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重庆大学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要:

技术将新闻的形态变得多元且生动,新闻真实成为“可听、可见、可感”的存在。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向传媒业的渗透,造成该领域“业”与“人”的双重变化,同时对新闻生产、场景传达、主体确立三个环节构成有形的冲击。本文通过审视人工智能的媒体应用价值,一方面,从技术伦理的角度分析人工智能给新闻真实带来伦理思考;另一方面,从新闻真实的“假设真实”与人工智能带来的“虚构真实”两者的界限展开,探究人工智能与新闻真实的平衡之术;追问新闻伦理如何约束人工智能发展的同时,保障其良性的进化过程。通过框定技术发展的边界,重塑新闻伦理的城墙;呼吁结合传媒业与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制定符合技术发展的新闻伦理规则,圈定技术发展的上限与人作为主体的下限,呈现新闻本真的力度,还媒体从业者作为新闻生产者的主体性权威。

关键词:人工智能; 新闻真实; 新闻价值; 技术伦理; 客观主义

 

11.未来传媒:我们的思考与教育的责任

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9,41(03),1-7

廖祥忠

中国传媒大学

    要:

未来传媒业态如何发展、未来传媒教育形态如何创新, 是传媒业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核心话题。随着高速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 加之人工智能和媒体的深度融合, 媒介与社会一体同构的智能媒介化社会正在来临, 自成一体的传媒行业将不复存在, 传媒正在成为社会结构的操作系统和源动力、塑造社会结构的决定性因素。传媒教育形态须因应传媒业态变迁而演变, 现有传媒教育范式应向智能传媒教育范式转移, 以“传媒+”为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遵循。但传媒教育形态发展遵循的逻辑不应等同于传媒业态发展的逻辑, 而是必须坚守人文价值理性逻辑, 才能超越并引导传媒业态发展遵循的技术工具理性逻辑, 这是传媒教育存在的价值所在、要义所在。用传媒的力量守护人的价值、用人的价值引导传媒的力量, 应是未来传媒和智能传媒教育必须坚守的伦理底线。

关键词:传媒业态; 传媒教育; 媒介化社会; 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

 

12.“身体媒介”到“类身体媒介”的媒介伦理变迁

新闻记者 2019,(05),75-85

刘明洋王鸿坤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要:

近年来, 新的媒介技术使媒介生态发生了巨大变革, 传统的新闻理念和架构也因此受到极大冲击, 媒介伦理便是其中之一。伦理始于关系, 因此研究媒介伦理问题应以“关系”为切入点, 思考新的媒介形态对传播活动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何种影响, 由此形成了哪些新的标准。本文试用“身体参与传播活动的完整度”来划分媒介形态, 确立“身体媒介”、“无身体媒介”、“身体化媒介”以及“类身体媒介”四个阶段, 由此出发探讨媒介伦理的变迁。本文认为, 在变动不居的媒介发展进程中, 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媒介伦理要求, 但我们应将传播视为多种系统配合才能完成的实践, 将平等、互相尊重、真诚等当作媒介伦理的底色。如此, 无论未来人类会以何种形态、与何种主体在传播场域中相遇, 人类都能找准自身定位, 以底线标准协调彼此的关系, 共同建构良好传播生态。

关键词:媒介伦理; 数字身体; 技术身体; 技术变迁

 

13.规范重组:数字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伦理体系建构

新闻记者2019,(08),37-45

常江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摘要:本文分别在道义论、功利主义和美德伦理三个层面,通过深度访谈的方法,对数字媒介环境下的新闻伦理体系进行了探索,提出将社会责任、人本主义和美德原则作为数字新闻伦理体系的三个核心观念支柱。通过对来自一线新闻从业者的伦理认知、认同状况的归纳,本文认为,在宏观层面上,数字新闻伦理仍需紧扣社会责任这一价值内核,以追求民主作为新闻伦理道义论的基础;在中观层面上,以人本主义遏制功利主义的蔓延,针对各类数字技术的具体特征探索建立可为全行业普遍遵守的新生产规范,是数字新闻伦理体系建构的核心任务;在微观层面上,调和新闻行业社会责任和新闻从业者的美德标准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数字新闻伦理建构的重要工作。

关键词:数字新闻; 新闻伦理; 社会责任; 功利主义; 美德

 

14.新闻学子的职业伦理观及影响因素

新闻记者 2019,(01),41-50

陶建杰张志安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媒体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要:

本文通过对上海地区8所高校1430名本科新闻学子的问卷调查, 以“狗仔队手法”、“暗访手法”等争议性采编手法和“写作失范”为例, 考察他们的职业伦理观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 新闻学子职业伦理是非观念相对清晰, 其中对“狗仔队手法”和“写作失范”容忍度低, 对“暗访”较能接受。新闻学子在“争议性手法”的某些方面比新闻从业者更为宽容。在影响因素方面, 新闻认知和周边环境发挥着显著作用;新闻教育产生积极的抑制效应;职业取向所代表的个体信念是影响学生职业伦理水平的最主要因素, 首份工作想去媒体的意愿提高了学生的自我伦理约束。

关键词:新闻学子; 职业伦理观; 影响因素

 

15.新闻作品“洗稿”行为的审视与规范——以“《甘柴劣火》事件”为例

新闻记者2019(08),46-54

彭桂兵陈煜帆

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

摘要:由《甘柴劣火》一文引发的洗稿纠纷体现了自媒体和主流新闻媒体在内容生产过程中的冲突,并引发了关于媒体融合时期媒体价值导向的追问。在思想与表达二分原则指导下,基于当前版权法规则,主流新闻媒体所指责的洗稿行为并不必然地侵害版权,而所谓的洗稿争议则更本质地体现为自媒体与主流新闻媒体的利益纠纷。为平衡多方利益需求,应以法律与媒体职业伦理两条路径并举,共同规范洗稿行为,方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创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关键词:洗稿; 版权; 伦理; 规范; 自媒体

 

16 .2018年传媒伦理问题研究报告

新闻记者 2019,(01),15-29

年度传媒伦理研究课题组王侠

《新闻记者》杂志

摘要:<正>技术变迁对新闻传播格局的影响日益加深,新技术引发的媒介融合,不仅止于媒介形态的融合,也不仅仅是社会形态的融合,而且是技术与人的融合。(1)这意味着新媒体不仅仅是社交工具,更是人类的存在方式。而传媒机构正在从相对专业化的社会子系统,转变为社会网络的一个节点。传媒机构在传播网络与社会网络中的位置和价值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的传播对象(受众)堂而皇之进入传播网络中,成为另一个节点主体,与传媒机构并置在传播网络、社会网络中。

 

17.基因编辑与后人类时代的科学伦理——专访哲学家罗西·布拉伊多蒂

国际新闻界2019(04),49-67

吴璟薇许若文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媒体和文化研究院

摘要:技术的发展对科学伦理和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算法和社交平台也改变了大众媒体的结构,大众媒体与边缘媒体之间的界限正变得越来越模糊。当代哲学家罗西·布拉伊多蒂从后人文主义的视角切入,分析了基因编辑的科学伦理、人类的主体性、人与机器的边界、算法推送与新闻的公共性,以及后人类时代的新型大学模式与教育理念等问题。

关键词:后人类 基因编辑; 人工智能; 科学伦理; 算法

 

 

                              作者:2017级新闻学专业  徐梦媛